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庆祝教师节”系列报道之六:周玲丽 在有缺憾的世界里播撒阳光

【发布日期:2021-10-03】

她满怀青春梦想,走进无声的世界,和聋哑儿童结下了不解之缘。她秉承专业精神,让阳光照进孤独症孩子的心灵。13年的努力,她参与建设并管理的“星光儿童康复中心”走在全省前列。她怀揣大爱之心,积极组织并参与公益活动,让更多的人给予这个特殊群体更多的关注关爱。

用爱拥抱“无声”世界

1994年,刚从特教专业毕业的周玲丽来到市特教学校,成为了一名特教教师。尽管在校学习时就有了较充分的思想准备,但当她第一次面对这些孩子的时候,心里还是震撼了。当时,她就下定决心愿尽最大努力让这些“折翼天使”重新展翅飞翔。从教28年来,周玲丽凭借着爱心、耐心和卓越的教学能力,使许多失聪的孩子学会了说话。

她善于换位思考,擅长与学生家长打交道。每当新学期开学,总会有一些着急的家长问一些年轻老师“我的孩子怎么还不会说话呢”,甚至还会怀疑学校和老师的教学水平。针对此,周玲丽深知这些家长心态与一般的家长不同,他们承受了更多的压力,他们的期待也就更急切,特教学校是他们最后的希望,而老师和家长的目标是一致的,所以必须要从内心理解他们,再耐心细致地安抚家长,再以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孩子提供康复训练,做好社会融合教育。

专心教学 关爱聋哑孩子

入职以来,教了15年语文课、兼任12年的班主任工作的周玲丽,擅于根据每个聋哑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因材施教。并在学习和生活上关心爱护每位学生。

教育教学中,周玲丽大胆创新。在教学工作中,除了耐心和爱心之外,周玲丽也积极提升自身教学方法。七八岁聋哑儿童,刚住进学校,通常感到陌生和害怕。周玲丽带着他们熟悉校园,手把手地教他们洗碗洗衣、铺床叠被;她总是随身带着小镜子,随时随地教孩子学说话、对着镜子纠正口形,一个简单的“你好、谢谢”,要教上几十遍,甚至上百遍。她在教学中大胆创新,改变过去枯燥讲解的方式,以小品剧让学生形象感知课文内容,以期让学生更加形象地感知课文内容。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不仅巩固了教学内容,而且提高了学生说、写完整句子的能力。解决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大难题。

教聋孩子学知识难,教他们做人更难。周玲丽总是在言语和行动上,让他们正视自己的残疾,帮助他们发挥视觉、触觉等其他感觉器官的补偿功能,鼓励他们做身残志坚、残而不废的自尊、自重、自信、自强的大写的人。

热心公益 关注弱势群体

周玲丽不仅热爱本职工作,关心爱护残疾孩子,而且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用自己的爱心和专业知识帮助更多的人。

在聋哑人案件中,她曾先后60多次协助公安机关审理聋哑人案件,与办案人员剖析聋哑人的犯罪心理,帮助聋哑人还原犯罪现场。同事石宏林因是聋哑人无故被公交车司机殴打,周玲丽听到消息后马上去医院探望。在之后的事件处理中,多次利用业余时间陪同他到广播电台、派出所去手语翻译,联系记者寻找目击证人。

2007年到2011年,周玲丽被市残联和学校联名推荐到马鞍山电视台,担任《新闻夜空》周末版手语主持人,让聋哑人零距离的感受我们这座城市的发展和变化。

2007年,在全省四万多名奥运志愿者选手中,周玲丽经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成为安徽奥运志愿者中的一员。2008年残奥会期间服务于北京工人体育馆,用自己的爱心和专业知识服务北京、服务奥运。

2012年,周玲丽策划组织了“3月3日全国爱耳日”、“4月2日世界孤独症关爱日”等大型广场公益宣传活动,主动联系社会爱心人士提供各类赞助,让社会上更多的人了解听力障碍儿童、孤独症儿童,关心、帮助他们。

勇于挑战 筹建学前康复

2008年10月,马鞍山市特殊教育学校搬到新校址,周玲丽勇于接受挑战,主动承担了特教学校“星光儿童康复中心”的筹建工作。她潜心学习各类残疾儿童的康复理论知识,了解全国康复领域的最新动态。走访各区县残联、社区、医院,调查我市6周岁以下的各类残疾儿童,掌握了全市6周岁以下300多名各类残疾儿童的康复需求,逐一打电话联系。一些家长一接到特教学校的电话,就会非常敏感和排斥。家长的不理解让周玲丽感觉到委屈,也激起了她坚持办好康复中心的信念。

一分努力,一分收获。最早的5个学生,2人转入了普通小学,1人转入普通幼儿园。为了让更多的特殊孩子得到康复的希望,2009年11月,“星光”开设了智障儿童康复训练班级,2010年10月开设了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班。此外,她通过各方努力,在省残联争取项目支持,实现了学前残疾儿童的全免费康复,从根本上解决残疾孩子的家庭经济困难。

从2011年起,不断有孩子从康复中心康复好转入普通学校上学,与普通孩子无异。也是从那时起,越来越多的家长领着孩子慕名而来。通过连续13年的努力,“星光儿童康复中心”已经走在全省前列,并填补了马鞍山市各类残疾儿童学前康复的空白。目前在训的听障、智障、自闭症、儿童有一百多名,已经康复近200名儿童进入普通小学、幼儿园就读。

医教结合 拓宽康复领域

残疾儿童康复是一个新的领域,专业的知识储备必不可少,周玲丽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各类培训,已成我省的康复专家。主持编写的《孤独症儿童康复教学与评估档案》、《智力障碍儿童康复教学与评估档案》两本资料,已经用于智障和孤独症儿童的实际康复教学中,并作为儿童进校评估和日常训练的记录性手册,作为儿童整个康复训练的动态管理依据。

近年来,我省和外省多家特教学校和康复机构同行来参观考察学习,周玲丽都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教学成果与大家交流分享

康复中心有一些孤独症儿童曾被家长送到全国各地进行过训练,家长的重视和专业给了周玲丽极大的挑战。2012年她申请了省级课题《特殊教育学校中孤独症儿童教育训练模式探索的研究》。因为孤独症儿童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尤其是以招收重中度智障学生为主的特教学校内,孤独症儿童占特殊孩子的比率不断提高,面对着这群难以沟通教育的特殊孩子,领导与教师迫切需要寻找比较行之有效的教育训练模式。周玲丽在研究大量的资料以及结合本校招收的孤独症儿童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基础上,撰写课题开题报告和中期报告,并带领团队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在全国还没有孤独症儿童的教材的大背景下,周玲丽和老师们一起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调整、康复模式探索、校本教材开发等实质性工作。2015年12月编写了六本桌面操作手册,包括《配对练习》、《基础握笔练习》、《手工作业练习》、《注意力追视》、《认知规律》、《数的认知》等; 基于全国没有统一的孤独症教材的现状,2016编写了一套13本9个科目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校本教材。分为《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自理》、《语言训练》、《感统》、《音乐》、《体育》、《美术》、《社会交往》等。

2014年马鞍山市被安徽省教育厅定为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医教结合”实验区,学校领导因为周玲丽兢兢业业的工作表现,被确定为实验区的核心成员,参与起草“医教结合”实验实施工作方案,作为教师培训的主要成员将对全市承担此项工作的各个县区的的老师进行业务培训。积极培训相关部门进行资源教室建设、课程开发、课程设置指导。

新的领域,新的挑战,特殊教育是周玲丽的工作,也是她毕生追求的事业,在这个无声的世界里,陪伴着“星星的孩子”,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残疾儿童的成长多做实事,看着他们一点点的进步、一句句的学会说话、一步步的掌握沟通技能,周玲丽感到自己的人生也变得充盈而快乐,“希望从这里延伸”是她每次接待家长时候说的话,也是她送给自己的话。